更多课程 选择中心

软件测试培训
达内IT学院

400-111-8989

我所误解的敏捷测试团队


在看过了一些有些的关于敏捷测试的文章(比如这篇),听了许多人在谈论敏捷测试后,我开始意识到敏捷测试跟自己一开始的理解并不太一致。

从一个问题问起

你认为什么样的团队适合打造成敏捷测试团队?

不知道你看到这样的问题时,会怎样去想?或者不妨你可以用几秒钟的时间来想一想这个问题。倒计时,5,4,3,2,1……

叮!时间到。笔者一开始接触到敏捷测试的概念的时候,其实是陷入了一个狭隘的误区(产生了一个误解),认为敏捷测试团队是为“测试(QA)”团队提出的概念,是为了改变现有测试团队的问题而诞生的。其实这是错误的。我们先来看一看敏捷团队的基本特征之一:

按照在采用敏捷软件开发方式的组织中,配合敏捷软件开发团队进行测试的整体方法。在这样的组织里,通常来说,都不会存在一个专职只做软件测试的部门,因为测试被内嵌入整体研发过程,并且“开发人员”、“测试人员”这些角色的概念和边界也被模糊化,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,有基本的分工,但更重视的是彼此合作以便达成团队(甚至部门、产品、组织)的整体目标。——徐毅

这是来自知乎的一个回答(的一部分),同样的,《敏捷软件测试:测试人员与敏捷团队的实践指南》(下称“指南”)也提出了这样的思想。即不存在所谓的“敏捷测试团队”(传统意义的测试),只存在“敏捷团队”。在这样的团队中,每一个人都参与到了“测试”这样的活动中。

这样的团队有什么样的特点呢?我们说几个团队文化上非常明显的。

首先,质量上,“以如何定义软件质量的可接受水平的角度来思考组织的质量哲学”。在传统的测试中,我们经常可能会出现这样的一些评估标准,例如“BUG修复率达到85+%,是达到上线的标准”,“所有的崩溃必须全部修复,才能上线”,“测试认为这个问题非常严重,不能带到线上”等。而在敏捷的思想里面,这些都是视具体情况而进行评估的。

其次,整个团队负责质量。当敏捷团队实际运转起来时,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质量的保证,不论是产品、开发,还是测试。

第三,合适的节奏。敏捷团队中整体的团队速度是一致的,不存在传统测试中经常发生的场景:开发提测后,只剩下测试在拼命的加班完成后续任务。敏捷团队中依赖大家以最好的状态进行工作,高强度的工作并不是常态,加班只是特例。

第四,有效的沟通方式。传统测试中经常遇到一些实际的困难,例如开发团队在A地办公,而测试团队却在B地办公;或者与一些第三方的公司/团队配合的时候,也需要有效的沟通。敏捷的思路非常强调沟通的连续和有效。通过晨会,通过沟通工具改善,通过角色的转换来保证沟通的高效。

这样的团队中,难免也会出现文化的冲突,尤其当涉及到专家团队的利益时,或者第三方团队的文化产生冲突时。

那作为传统的测试团队,我们需要克服哪些障碍,才能更适应敏捷团队呢?

适应敏捷团队需要克服的障碍

1、丧失身份

由于众多的原因,测试人员坚持组织拥有独立的质量保证团队。经常会担心优先权被开发抢走,害怕缺乏敏捷所需的技能而失去竞争力,害怕在新的团队中迷失方向,害怕在开发团队中得不到支持等。这些是我们需要克服的第一个障碍。

2、缺乏培训

在敏捷团队中,如果没有经过有经验的人的良好培训,可能会发生一些遗憾的情况,例如会有人因为不理解或者不适应自己的新角色而放弃。这样的团队中,尤其是团队建设初期,有效的培训是必要的。

3、过去的经验/观点

当习惯、并乐于过去的经验、项目迭代、沟通方式、软件发布理念时,敏捷这样的新概念就难以理解,认为改变的成本高,看不到明显的意义。并且当敏捷推进产生困难时,这样的角色就会发出尖锐的疑问。甚至拒绝再给敏捷尝试的机会。

4、额外的角色

在敏捷团队创建之初的时候,需要思考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,团队中需要什么样的角色。为了保证敏捷团队更好的运转,我们有可能需要再增加一名开发,或者一名性能测试工程师,或者一名敏捷测试的有经验指导人员等等。合理的规划和构想团队的组成,对团队的敏捷实施是重要的。

到目前为止,笔者对敏捷的思考和理解还存在于纸面,具体的实践经验不足。相信一定有不少的偏差,甚至谬解。还希望读者多多留言,不吝赐教。

预约申请免费试听课

填写下面表单即可预约申请免费试听! 怕学不会?助教全程陪读,随时解惑!担心就业?一地学习,可全国推荐就业!

上一篇:数据建模在性能测试中的理解
下一篇:我是如何招聘测试员的?
  • 扫码领取资料

    回复关键字:视频资料

    免费领取 达内课程视频学习资料

Copyright © 2023 Tedu.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8000853号-5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9508号 达内时代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

选择城市和中心
黑龙江省

吉林省

河北省

陕西省

湖南省

贵州省

云南省

广西省

海南省